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正文 第4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

联系到前面的章节中他说的“无为”“虚静”,再看看这些文字,那些胸怀大志、积极进取的勇士可能会认为已经胡子一大把的老子消极懦弱、害怕战争,如果要这么想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我记得在电影叶问2中有段很有趣的对话,在这里我们不烦引用一下,黄晓明曾问甑子丹说:“师傅,你一个人能打几个人?”不料甑子丹淡然一笑,说:“最好不要打架。”“那要是他们一定要打你呢?”黄晓明追问道。“那就跑咯。”甑子丹依然回避道。依我们以前的了解,知道叶问身怀绝技,不是贪身怕死之辈,所以不会凭这几句话就把“无能怕死”的罪名加在他头上。非但如此,我们还会对他深深折服,也正因为他的底气和豪迈,才敢说出“那就跑咯”这种话。同样道理,如果根据老子“避战”和“无为”的提议便怀疑他在那个时代无主见怕战争,那你就大错特错了。因为他在高调反对战争的同时,也提出了许多战略战术,比如“以正治国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”,意思是说治理国家要靠正规手段,但打起仗来就不必管那么多了,应该出奇兵用诡计,最后可以象苏东坡形容周瑜那样“谈笑间,樯橹灰飞烟灭”般潇洒写意就取得了天下。也就是说,老子的思路是“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”,首先在各个渠道宣传和平,但倘若你还是要打,那就不是跟你小打小闹了,到时他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,他可能会阴谋阳谋八卦阵反间计一起上,他还完全可能明修栈道,暗渡陈仓,至于说采取“虚者实之,实之虚之”等策略那就更是小菜一碟了,因为他在第三十六章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“将欲歙之,必固张之;将欲弱之,必固强之;将欲废之,必固兴之;将欲夺之,必固与之。”很可怕吧?很阴险吧?(这让我想起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,如果他能读读道德经,又怎么会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?又怎么会在临战前幼稚地对刘邦说“天下之战皆因你我二人而起,与他人无关,我们俩来单打独斗吧”这种笑话?)非但如此,更绝的是老子还提出了两套与打仗相配套的“阴招”:在第六十八章中他说“善为士者,不武。善战者,不怒。善胜敌者,不与。善用人者,为之下。是谓不争之德,是谓用人之力,是谓配天古之极。”意思是善作将帅的,不崇尚武力,善于作战的,不轻易动怒,善于战胜敌人的,不与其争斗,而善于用人的将帅,则会对人谦下,这就是不争的奥妙,是用人的诀窍,是符合自然的道理。很面熟吧?如果你看过三国,就会知道在三国演义中许多将领曾积极把这段“秘诀”付诸于实践。比如诸葛亮见司马懿坚守阵地不肯交锋,无奈之下想出一策,叫人送给司马懿一套女人穿的华丽的服装,将他喻为女人,想激他出山。不料司马懿打落牙齿和血吞,非但没有动怒,反而向他致谢,并客气招待使者。能在这种情况之下都不动怒,可见司马懿的忍耐力,也难怪他能笑到最后。相比之下,刘备的结拜兄弟张飞就逊色多了,稍有不顺便迁怒责罚部下,结果最后在酣睡之际被部下砍下了人头,这两个事例其实都是在为老子的“善战者,不怒”这五个字作注脚。而我们只要稍微仔细一点看三国,便会知道无论是孙权、刘备还是曹操,都是“善用人者,为之下”的这条准则的积极实践者。还记得赤壁之战吗?在闻知曹操大军八十万来袭时,江东是降声一片啊,但在周瑜鲁肃和诸葛亮的劝说下,年纪轻轻又没有作战经验的孙权终于下定决心拼死一搏,虽然如此,在与周瑜的闭门会议中,他还是拍着能征善战的周公谨的肩膀和蔼地说:“你打得过就打,如果打不过就退回来,到时我俩与曹操决一死战。”相信听到这句话时别说是自视甚高、胸怀天下的周瑜了,就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将领也会感激涕零而后奋不顾身替主子卖命的,打不过真能退回来吗?主子都这样说了,你还有脸退回来吗?难怪他哥哥孙坚在传位给他时说:“若论带兵打仗,你不如我,若论知人用人,我不如你”,也难怪连曹操都感叹说:“生子当生孙仲谋。”

Loading...
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网页】or【关闭小说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
使用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Chrome谷歌浏览器】打开并收藏!
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网络。

收藏网址:www.finalbooks.work

(>人<;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