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正文 第12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

这里要特别讲一下这段经文,尤其是“如影幻等诸深三昧,离心意意识,说名涅槃”,这是“非涅槃是名涅槃”的境界。

就如《圆觉经》上讲的:“相在尘域,如器中锽,声出于外,烦恼涅槃不相留碍。”

为什么要提这两段呢?因为如果从相上臆测这个境界的话,就没法继续往下学习,下面的“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”是一个顿悟的境界。

可能有些大德会说:释迦牟尼佛没讲过这个!其实,佛陀他老人家什么药都能用,只是看你能吃什么,他就给你下什么。他讲过!只是各人境界不同,看这个经书所证到的境界就不同。

二、不怕阴魔的阿罗汉

第二个问题是:阿罗汉是个什么境界?

修阿罗汉者,先是受了比丘戒,然后在持相戒的同时,慢慢地通过修止观以及禅那,观察苦集灭道(四谛)而修圣道,直到断了见惑和思惑,证得三法印:“诸行无常,诸法无我,涅槃寂静”,而得了这个果位。

这里的“涅槃寂静”,跟前面讲的《楞伽经》的那个涅槃是不一样的。后面讲阿罗汉四果的时候,再详细地谈论这个问题。

这里要注意的是,阿罗汉已经断了见惑(包括身见、边见、见取见、进取见、见进取见、邪见);还断了思惑(包括贪、嗔、痴、疑——这里本来还有见、慢,但归入了见惑,因为见惑本就是由见、慢产生)。

这就是为什么《金刚经》没有讲戒律,也没有讲那五十种阴魔,因为当时听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的这些人,已经是大阿罗汉,已经断了见惑和思惑,他的色受想行识这五十种阴魔阶段已经过去了。

Loading...
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网页】or【关闭小说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
使用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Chrome谷歌浏览器】打开并收藏!
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网络。

收藏网址:www.finalbooks.work

(>人<;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