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为了中学教学而否定大学创新?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

有的学生说:“大学老师鼓励制新,注重宏观,不注意细读。这样打破了中学教师长期培养出的思维定势固然好,但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去考研考博,而且绝大多数的本科生都将从事中小学教育事业,那时我们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又该如何教学呢?是墨守成规坑害孩子,还是成为少数坚持自我却又有可能让孩子失分的一个呢?虽然现在的语文试题越来越开放,但就拿《狂人日记》来说,‘救救孩子’和‘孩子不可救’两种观点不可能同时出现在标准答案里。”

看了学生作业里的这番话,我想这个学生是有自己的思考的,只是思维狭隘了点。我的回答如下。

其一,墨守成规要不得。之所以说中国现在出不了高端创造性人才或大师,就是因为从小学到高中这十多年,学生都在罐头一样的教学与思维方式中度过了大好年华,从小就缺乏自由,又如何发展个性?又如何创造?你自己经历过这样的痛苦,难道还要延续这种痛苦吗?像你所说的“墨守成规坑害孩子”?

其二,大学教育重在思维。如果不这样想,你根本就不用到大学去提高境界,去开阔视野,去锻炼能力,索性就天天做中考题、高考题算了。不考研考博更应需要有好的思维,否则中国教育就更加没有希望。

这就像有的学生问:“老师,我们又不是硕士博士,为什么要写论文?”他以为写论文只是硕士博士的事情,其实很多工作都需要写论文或者相关思维,而且他这种说法很肤浅,很狭隘,也不合逻辑。按照他这种逻辑,我反问:“你又不是猫,为什么要吃鱼?你又不是鸡,为什么要吃米?你又不是兔子,为什么要吃青菜?”其实,很多思维的东西是相通的,写论文可以训练思维的多方面。思维的清晰性有利于学习、工作的清晰性与条理性,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学习、工作中看问题的深刻性透彻性,思维的细致性有利于学习、工作的细致性,思维的多样性有利于学习、工作的灵活性丰富性。如果不不这样想,人就从小到大都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,只是一个罐头,这样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和社会不稳定,难以可持续发展,这样你愿意吗?

Loading...
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网页】or【关闭小说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
使用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Chrome谷歌浏览器】打开并收藏!
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网络。

收藏网址:www.finalbooks.work

(>人<;)